English

古装“戏说”剧要尊重观众

邹静之谈历史剧的创作姿态
1998-12-18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张景华 我有话说

日前30集的电视连续剧《明镜高悬》被上海东方电视台撤出黄金档,前些日子东方台中途还撤换了《风华绝代》和《火烧阿房宫》等。同样是历史剧,同样云集了大腕拍摄的《康熙微服私访》,从收视和反响来看都不错,甚至打破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收视率,成为近年较火的一部电视剧,还获得今年电视剧金鹰奖三项提名。其第二部11月27日全国制作完毕,11月30日就在南京有线电视台首播,创下了电视剧从制作完成到播出最快的纪录。那么《康》剧是什么吸引了观众和电视台呢?记者采访了《康》剧的编剧、著名诗人邹静之。

●历史剧要反观现实

邹静之认为,历史剧,不仅仅是历史,最好能反观现实。电视剧是大众艺术形式,反观现实的成分不够,观众感悟的不深,就引不起共鸣。一部成功的电视剧,对社会心态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。著名评论家王元化认为《康》剧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古装片,我认为这话很准确。作为一部新编历史剧,《康》剧在编撰过程中,每个故事都从康熙的圣训中找到一句话繁衍开去,可以说剧情既是真实的,也是虚构的,这种真实是建立在对“现实的关注”,观众看后可以从生活中找到“对应”的事例来。像第二部的《馒头记》讲的是打击地方黑势力,《霞帔记》揭露了卖官鬻职的问题,《桂圆记》则怦击了贩卖假药的丑恶。讲的虽是清代的事儿,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儿,观众看后觉得过瘾。

●写戏最重要的是尊重观众

谈到《康》剧的风格,邹静之认为它既是喜剧又是正剧,和香港的古装闹剧不同。内地人和香港人关心的话题不一样,搞笑容易,但港台娱乐剧是单纯地搞笑,看多了觉得是愚弄智力,把幽默理解为搞笑,这是对幽默的误解。《康》剧本身调子很轻松,审美特征是喜剧的,但它的内容却又是正剧的,与现实结合,针对现实中的某些问题进行“戏说”,尽量做到举重若轻。观众对喜剧的部分会哄堂大笑,但绝不会一笑了之,会在笑出眼泪的时候,有所思考。

幽默是什么?王尔德说幽默是欢乐和忧伤的综合。就像做菜一样,要的就是个咸甜味。幽默不仅仅是制造笑话,一味地“迎合、取悦”观众。观众从来不需要取悦,需要尊重,搞笑的“闹剧”,即使加盟的明星再多,观众也照样不买账。喜剧创作者的姿态是极其重要的,尊重观众是创作的首要原则。

●《康》剧第三部已在撰写中

一般写续集,都有“狗尾续貂”之嫌,那么《康》剧是否就此收笔?邹静之笑曰:第三部已在撰写之中。还是秉承《康》剧的风格,“亦庄亦谐”,寓理于乐。

写诗出身的邹静之,写戏就像写诗一样不断出奇出新,而他深厚的底蕴和温厚的品位性情,使他写的康熙,不仅是一个温和的、庄谐得当、有市井味的皇帝,而且是一个和老百姓想到一块的皇帝,颇具平民色彩。据说每部戏光剧本他就创作了一年多,清朝包括前朝的正史、野史,甚至演义,他不知翻过多少。

谈到正在创作的第三部,邹静之也有苦恼。如何出奇翻新,是他目前创作面临的最大挑战。编出的故事有趣、有看头、有味道、发人深省,邹静之感叹实在太难了,但观众喜欢还得编下去。下一部还是30集,10集讲一个故事,分别是《铃铛记》、《锦袍记》和《食盒记》。在第三部剧中,“人物”的形象和讲故事的方式与前两部有所不同。至于何时“洗手”不写,邹静之说,观众不喜爱看了,创作不下去了,就搁笔了。

除写诗、创作电视剧外,邹静之还创作了一部歌剧《夜宴》,由著名作曲家郭文景作曲,今年7月在英国公演,明年2月将在香港艺术节上露面。谈起今后的打算,邹静之说,想写一部话剧,不过这只是我的一个理想。忙碌的邹静之下一个任务是自愿到甘南扶贫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